首页 >
索 引 号: cwxgxj/2022-5045 分  类: 科技创新
发布机构: 成武县工业和信息化局 成文日期: 2022 年 03 月 11 日
标  题: 【科技政策】(转发)《菏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菏泽市工业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 施 意 见》 发布日期: 2022 年 03 月 11 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内容概述: 【科技政策】(转发)《菏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菏泽市工业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 施 意 见》

【科技政策】(转发)《菏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菏泽市工业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 施 意 见》

字号:        

     浏览量:

菏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加快菏泽市工业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

施 意 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市属各企业,各大中专院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部署要求,加快提升工业设计创新能力,着力发挥赋能引领作用,持续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全面开创制造业强市建设新局面,经2022年1月18日市政府第112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就加快我市工业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一)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政策引领,优化精准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2.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设计创新要素向关键共性技术、中高端产品和服务集聚,推进工业设计与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3.示范引领,质效为先。发挥优质企业引领示范作用,提升公共服务平台能力,扩大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 

4.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覆盖重点产业链工业设计应用机制,聚焦“十强”产业和特色产业,精准施策、定向发力。  

(二)发展目标。

1.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力争新增1家国家级、5家省级、40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积极培育建设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

2.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到2025年,引导至少100家有需求的制造业企业建设工业设计中心,专职设计研发人员达到1500名,工业设计服务在生物医药、高端化工、机电装备、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3.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政策体系、推进机制、思维理念不断更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学科设置和人才培育、财税金融保障等相关机制进一步健全,工业设计与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产业协同发展更加融合顺畅。

二、任务举措

围绕实施设计主体壮大、设计人才培育、服务能力提升“三大工程”和传统产业赋能升级、新兴产业创新突破、设计影响力提升、合作交流深化“四项行动”,结合我市发展实际,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工作任务。

1.提升设计思维理念。为营造重视设计、倡导设计的良好氛围,每2年举办一次市级工业设计大赛。鼓励有条件的县区、企业、院校开展行业性、区域性工业设计大赛。支持优秀设计成果参加国内外知名设计展览,提升我市工业设计品牌影响力。邀请省级以上工业设计协会、知名设计企业开展“工业设计进百企”活动,对接工业设计需求,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2.支持创新载体建设。健全梯次培育体系,每2年组织开展一次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支持工业企业、设计机构加大研发投入,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争创省级和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工业企业设立独立运营的工业设计企业或联合体,拓宽服务领域,为同行业企业提供设计服务。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设计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3.培育引进设计人才。支持驻菏高校开设工业设计专业、中小学校开展设计思维和创新意识启蒙教育,构建工业设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符合条件的高层次工业设计人才享受本地人才引进政策,支持申报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优先申报“山东省优秀企业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邀请国内设计大师、知名设计企业负责人授课。(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4.提高产业服务能力。加快培育具有产业特色的设计坊、研究院、创意街等公共平台,面向共性需求提供基础研究、技术支撑、成果转化、交流合作等服务。依托高校院所、行业协会和企业建立数据资源中心,形成完备的行业数据资源库、材料数据库以及通用模型库,提供设计工具、设计标准、需求调研、检验检测等服务。鼓励工业设计企业或机构牵头组建工业设计协会、产业联盟。(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民政局、市大数据局)

(二)具体措施。 

1.传统产业赋能升级。在纺织服装、食品、文体用品、家电家居等行业,注重文化创意融合、品牌价值提升和用户体验,提升个性化定制和原创设计能力。在机械、电子、医疗器械、交通装备等行业,围绕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加大核心关键共性技术和科技成果的设计转化应用,提升整体设计和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强化绿色设计,增强绿色产品研发应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设计产业,支持新建设计企业和现有企业拓展业务范围。(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2.新兴产业创新突破。重点在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补齐设计短板,在关键零部件、关键核心技术应用设计方面实现突破。积极推进工业设计与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软件与集成设计、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融合发展,培育协同设计、众包设计、虚拟现实、3D在线打印等新兴工业设计应用服务和增值服务。加强新型结构材料、先进功能材料、可再生循环材料、超常材料等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应用。(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大数据局)

3.提升设计影响力。做强市级工业设计大赛品牌,抓好媒体宣传和作品推广。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工业设计展会、论坛、沙龙等活动,组织优秀设计成果参加国内外知名设计展览、比赛等活动,提升工业设计综合服务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4.深化合作交流。加大“双招双引”工作力度,积极引进发达地区设计资源,支持国内外优秀工业设计组织、机构与我市企业共建设计研究中心或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外设立设计中心或收购国外设计机构,选派优秀工业设计师出国培训交流。支持举办以工业设计成果交流转化、理念与技术交流推广为主要内容的会议、活动或展览。(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协调联动。建立健全各部门横向协同、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积极开展行业调研、提供行业服务、加强行业自律。(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人行菏泽市中心支行、市税务局、菏泽银保监分局)

(二)强化财税支持。加大对工业设计产业的支持力度,将优质工业设计项目优先纳入财政资金支持范围。严格落实国家、省支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统筹利用我市产业发展资金,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的,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20万元一次性奖励,优先推荐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申报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对“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金银铜奖的获得者,分别给予最高15万元、10万元、5万元一次性奖励;对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获得者,给予最高20万元一次性奖励。支持工业设计企业参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用于工业设计且符合相关法规的研发费用,享受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等政策。(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税务局)

(三)加强金融支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设计水平先进、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工业设计企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提供首贷培植、金融辅导等服务,拓宽融资渠道。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工业设计创业投资领域。鼓励相关社会组织或企业设立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基金。(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人行菏泽市中心支行、菏泽银保监分局)

(四)强化人才政策支持。结合《菏泽市人才新政30条》等人才引进政策,将获得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省级工业设计大赛银奖以上、市级工业设计大赛金奖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纳入菏泽市高层次人才管理库。在职称评审方面,按照我市职称评审有关规定,结合职称评价标准,市级工业设计大赛金奖获得者(个人)申报工程类(工业设计)中级职称、省级以上工业设计大赛金奖获得者(个人)申报工程类(工业设计)高级职称时,优先予以倾斜。(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五)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落实《山东省工业设计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地落细。广泛开展宣传培训活动,提高全社会发展工业设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加强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畅通工业设计成果的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版权登记渠道,完善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交易和社会服务体系,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局)

菏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月18日

(此件依申请公开)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监委,市法

院,市检察院,菏泽军分区,各民主党派市委。

菏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 1月27日印发

打印 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
新媒体

分享